國際醫療健康諮詢中心

台灣的國際醫療具有高水準的醫療技術,讓台灣民眾生病也可以很幸福,MIE國際醫療提供各種來台灣就醫諮詢,協助需要者找對醫生看對病。讓您延年益壽。歡迎諮詢~

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

“視網膜效應”

一個人要人緣好,要受人歡迎,一定要培養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能力。
——黑立言
十幾年前我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,第一個想到要買的東西就是一部車,因為有車以後行動就自由了,愛去哪里就去哪里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評估後,我決定買一部墨綠色的中型轎車。當時我的印象是一般人都買白色或黑色的車,所以認為自己的選擇很獨特,而且又很有品位。正在為自己能買到一部與眾不同的車而沾沾自喜時,我突然發現不論是在高速公路上、小巷子裏,甚至在大樓的停車場中,都看到許多與我的車型相同,而且是墨綠色的轎車!

我開始覺得很奇怪,於是把我的觀察和同事們分享:“為什麼大家都開始買墨綠色的轎車?”有一位女同事當時正好懷孕,聽我講完後就說:“我倒是沒有看到許多墨綠色的轎車,可是我最近發現,無論在哪里都有許多孕婦。
臺灣的出生率最近是不是有所提高呢?” 奇怪的是,我與其他同事都沒發現街上有孕婦增加的現象,她看到那麼多大概是很湊巧。

後來我又一次在國外聽演講,才瞭解到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“視網膜效應”。大家都知道視覺要透過眼睛的視網膜接收光的訊號,才能看到周遭的事物。

而“視網膜效應”就是比喻我們會特別注意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的部分,同時會擴大“跟我一樣”這樣的印象,明明只有三個人開綠色的車,但對我來說是“好多人跟我開同樣的車”,忽略掉其實有更多人跟我開不同色的車。
這個發現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?
想想看,當一個人只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,而不是去發掘自己的優點時,“視網膜效應”就會使這個人用缺點檢驗別人,發現他身邊也有許多人擁有類似的想法,進而天天對他人不滿意,或常常找別人麻煩。長久用這種挑剔的態度對待他人,人際關係一定無法改善,生活也不會快樂。

卡內基先生在九十九年前創辦卡內基訓練時,就一直強調:一個人要人緣好、受人歡迎,一定要培養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能力。
因為在“視網膜效應”的運作下,一個能看到自己優點的人,必定很容易覺察他人可取之處。而能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他人,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。
全世界有八百萬人上過卡內基訓練,很多人都想知道為什麼卡內基能幫助到這麼多不同文化背景、不同經歷的人?我猜想“視網膜效應”也是原因之一吧!因為大家都看到別人的優點,讚美學習別人的優點,自然大家的人際關係都很好,產生正面的迴圈。
所以說,千萬不要小看一句小小的讚美,或是一個淺淺的微笑的力量。我們要趕快學習欣賞別人,因為只有在看到別人好的時候,才能做到自我認同。

黑立言(作者系卡內基講師)
【戴爾。卡內基 語錄】
熱忱是個性的動力。缺乏熱忱,再強的能力也無從發揮。事實上,幾乎每一個人擁有的能力都比用出來的多。你可能學識淵博,判斷力強,但在你將熱騰騰的心投入思想與行動之前,沒有人----包括你自己----會真正體認你所擁有的能力。

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

市面上三成沐浴乳,含有致癌物質-請使用塊狀肥皂沐浴

   
當我們年輕尚有足夠的免疫力時,我們不會有太大的感覺,因此我們總是選擇了方便性,但是,如果有朝一日,我們老了或者生病,免疫力下降,這些長期累積在我們肌膚皮下層,甚至滲透進入我們體內各臟器的物質,將會大舉反撲,致使我們永遠失去健康!
年輕不是揮霍的時代,而是儲存的黃金期,現代人追求健康與養生的同時,更應該減少化學物質對我們的腐蝕.
 建議使用塊狀肥皂沐浴

十年後的代價真的很大!(FYI ONLY)沐浴乳含防腐劑 恐誘發乳癌
 每天洗澡都會用到的沐浴乳,每天和皮膚親密接觸,當心洗出病來!
 沐浴乳裡面有種叫做PARABEN的成分,是用來防止沐浴乳變質的防腐劑。不過醫師在乳癌的切片中,也發現PARABEN的成分!  
市面上三成的沐浴乳,含有這種可能致癌的物質,如果長期使用,可能就會有危險!  
輕輕按一下,瓶子馬上吐出濃濃沐浴乳, 三兩 下馬上清潔溜溜。但看似平常的沐浴乳,竟然和乳癌有了關連!  
醫界在在乳癌切片中,發現一種叫做PARABEN的成分就是藏在沐浴乳中,用來抑制沐浴乳變質的防腐劑。  
由於這PARABEN不會造成皮膚病變,所以一般人使用都不會有症狀,一旦超過十年,就可能造成誘發乳癌,小孩子皮膚解毒力很弱,也千萬不要碰觸!

   醫師建議,如果真要用,選購時要仔細看清楚是不是含有PARABEN成分,如果可以最好使用甘油為基底的肥皂,因為成分簡單不易變質。
別為了一時方便的迷思,選錯了沐浴乳,否則十年後的代價真的很大!  

建議使用香皂肥皂沐浴  
你喜歡使用沐浴乳洗澡嗎,現在,恐怕你要開始改變了!  
很多人使用沐浴乳洗澡,多半都只是因為沐浴乳方便使用,但是,方便使用卻未必是健康的,因為方便之中,利潤是最終考量,創造方便可以刺激產量,進而帶入利潤,對生產者而言,營收的重要性大過消費者的健康重要性,因此,沐浴乳的發明,雖然帶來了消費者的方便性與生產者的利潤,表面上是雙贏的局面,實際上,使用的消費者永遠是輸家!
首先,我們來探討沐浴乳的製造過程,一般的香皂,無非是使用成本低廉的動物性油脂,如牛或羊;或者成本高昂的植物性油脂,如椰子油與甘油,在過程中,加入化學凝固劑,或者自然凝固,然後成為一塊塊的香皂。
但是,沐浴乳就不同了,由於水與油天生不相溶,試想不能相溶的水與油,如果要合而為一,唯一的方法,當然就是加入化學所製造的化工蘇打與穩定劑,而化工蘇打與穩定劑,卻是醫學界所公認的致癌物質之一。

也就是說,如果你使用一般的化學香皂,裡面所含的化學成分已經足以讓你的皮膚產生過敏或者病變,而沐浴乳則又加了更多更高的化學成分,大大縮短了你的皮膚病變的時間。

應該省下未來的醫藥費
這一切,當我們年輕尚有足夠的免疫力時,我們不會有太大的感覺,因此我們總是選擇了方便性,但是,如果有朝一日,我們老了或者生病,免疫力下降,這些長期累積在我們肌膚皮下層,甚至滲透進入我們體內各臟器的物質,將會大舉反撲,致使我們永遠失去健康,萬劫不復!

年輕不是揮霍的時代,而是儲存的黃金期,現代人追求健康與養生的同時,更應該減少化學物質對我們的腐蝕,否則,為了省錢或者方便,卻在若干年後將所省下的錢轉化為醫藥費用,恐怕只會製造更多的不便。

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

50歲重新學做人 - 周添城

 

非常好的文章,一定要仔細讀完 ......
 
 人生不就如此嗎?沒有永遠的美好,或低潮......
 
50歲時,你可能有成功的事業、美滿的家庭、恩愛的夫妻和上進的子女,你盱衡自己成就,可能覺得躊躇滿志。但在這時候,不經意的一股巨浪打來,把這些像沙灘腳步般,一下子沖刷淨盡。50歲的你,能夠怎麼面對?

這幾年,景文技術學院校長周添城的遭遇,就像榮民總醫院思源樓後方的走廊,刻意設計得曲曲折折,讓人走不完似的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,這個日子,在周添城的生命中,就像利器刻在心房上,一輩子都無法磨去。



「完了完了!女兒出事了,她崩潰了!」
那天他人在上海,正準備參加一場產經會議。他進了旅館房間,依照平常的習慣,先給台北的家打電話報平安。沒想到電話一接通,傳來的竟是他太太急促、恐慌的聲音。
 
「那個日子,我永遠記得。」周添城回憶起七年前的這一段,時間數字幾乎是不加思索,脫口而出,顯示這一天對他生命的意義。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獨生女,一個在上海的父親、一個在台北不知所措的母親,從此陷在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演進,三個人的命運綁在一起。

那天,周添城念衛理女中高一的女兒放假回家,整個人變得很瘦很瘦。那次,媽媽試探問她在學校到底有沒有吃飯。她聽了這一句話,精神像忽然解除武裝一般,哭著說,
進衛理這兩個月,一粒米都沒吃。經過後來醫生的診斷,他才知道她得到精神官能症其中的厭食症(Anorexia),而當時在電話中,他並沒有意識到,這將是與生命搏鬥的第一聲號角。

之前,她女兒每次回家,在餐桌應付一下,假裝吃飯。女兒越來越瘦,周添城一開始不以為意,認為這個年紀的女孩都在乎身材,不吃飯應該不是太嚴重。他在上海心頭還問:「有這麼嚴重嗎?」只知道太太已經掛了號,要帶女兒去看醫生。隔天他按照計畫,仍然把會議主持完。


十一月十三日,周添城從上海飛回台灣,「我一下飛機就趕去榮總,說實話,我第一眼看到女兒,我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,」周添城低下頭,頓了一下,略帶哽咽說:「這是我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形象。」


他看到身高一六七公分的女兒好瘦,和他之前的印象完全不同,事後才知道她只剩三十八公斤。女兒看到爸爸第一句話呼救說:「爸爸我好餓!」對於醫院,周添城當然知道是病人來看病的地方,眼前瘦成皮包骨的女兒,他知道他面臨的是一件嚴重的大事。


呼救,女兒說好餓卻害怕食物    心好痛


周添城回想著,女兒出生時,他正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。白天在校做研究,晚上回家逗女兒為樂,半夜爬起來幫女兒換尿片、餵奶,享受初為人父的喜悅。而現在,眼前的女兒是連一口飯都吃不下,做為父親如何不心痛?


「我們剛看完醫生,坐在板凳上等著領藥,醫院裡來來去去很多人。她不斷發抖,我說,爸爸好久都沒有抱妳了,我趕緊抱起她……」他的眼神黯淡下來,不自覺環抱起雙手,「真的,我說,我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感受就是這樣。這一抱,我真的覺得忽略了我女兒,」他喉音沙啞,露出中年男人的哀傷神情,「忽略」兩字說得尤其懊悔,「我抱起女兒,她坐在我大腿上,我的大腿竟然會痛,我沒有想到,她瘦得骨頭尖到……坐在我腿上,我竟然感到非常痛,我就是痛,這是
心痛!」

周添城趕緊帶女兒到醫院餐廳,原本這段兩分鐘就走得完的路,他們卻走了彷彿一個世紀之久。他想到,以前女兒走路那麼喜歡挽著他的手,像一對情侶般,而現在,才兩、三個月不見,他卻只能摟著女兒纖弱得像衣架的背骨。


父女相扶,拖著腳步,找來找去,都沒有什麼可吃的,最後好不容易點了碗熱湯麵,想陪女兒吃。「沒想到,麵端來了,她看著湯麵,就怕起來,她很餓,看得到,吃不下,沒辦法吃。」盯著冒著煙的湯麵,筷子、湯匙始終沒有人動,父女相對無言。


他只好開車載女兒回家,焦急的媽媽又泡了麵給她,「這時候,我又看到第二幕我這輩子忘不了的景象:那碗麵一端出來,她一害怕,鑽到餐桌子底下,縮成一團發抖,嘴裡嚷著,我不能吃!不能吃!好像那碗麵是什麼怪物。」周添城帶著不可思議的神情,搖搖頭說:「我真的不能想像。」


第二天,周添城在學校開始尋求社工系同事的協助。中午時,太太一通電話打到學校,「不行了!不行了!女兒躲到桌子底下不出來,
她說,看到一隻蟑螂在跟她說話。」他的女兒開始產生幻聽跟幻影。女兒對爸爸說,那隻蟑螂不斷譏笑她「妳太胖了!」或批評她「你不行了,你好差!」一直到現在,那隻蟑螂,每每在她女兒狀況不好時,跳出來指控她,「蟑螂已經變成她的惡魔!」

四天內,女兒發生三幕怵目驚心的變化,原本對住院抱持觀望態度的周添城,發現女兒精神達到高度緊張的臨界點,再也不能等了,他接受專業醫生建議,積極安排女兒住院。「住院,我原本以為是普通病房,一進去才發現是精神樓03病房。啊!這時候我才搞清楚我女兒是要住這種病房。你懂嗎?這種病房,用最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精神病院。」


他還沒細想那幾天的事,就忙著填問卷、辦手續,等一切妥當了,已經入夜。周添城在醫院陪女兒度過第一個夜晚,女兒在吃藥打針後昏昏睡去,他聽著女兒均勻的鼻息,有了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。


周添城在七年後,重回到榮總的現場。他穿過思源樓後方曲折的長廊,來到長廊的盡頭,盡頭一座電梯專門用來通往另一個世界——
榮總精神樓。

七年,從03到02    路迢遙


周添城站在電梯口,停頓一下。電梯旁的牌子寫著「02成年」、「03青少年」、「04老年」幾個字。十一月底,他的女兒才從「02」病房出院。周添城看了這些數字,感嘆地說道:「想想,女兒第一次來這住03病房,七年過去了,她已經由青少年病房轉到成年病房了。」

從四十歲到五十歲,是一個男人的黃金年代
。周添城和每一位普通男人一樣,事業、家庭、婚姻、子女,環繞他,也環繞每一個人。
 
一九八五年,周添城從比利時魯汶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後,就回母校中興大學(編按:中興大學台北校區現改制為台北大學)經濟系教書,短短不到六年,他從教授、所長一路做到系主任,人生順利得像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。

有整整十年,學產業經濟的他,每晚回家後埋首書堆,忘情地「著書立說」;每年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,並受邀到國外參與研討會。那是他最志得意滿的高峰時期。一九九七年年底,他還預備競逐當時中興法商學院院長一職。


而就在院長投票,可能帶他登上人生另一個高峰的前夕,女兒的發病,意外地把他絆住了。


「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是這種病?」
周添城沒有答案。「但她媽媽覺得這就是神經病,她會問,為什麼我們生一個神經病的孩子呢?我覺得機率是存在的,現在人越來越多心靈問題。」

心理醫師王浩威表示,
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幸,他們處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以後進入的高原期,不像他們的父母輩有很多機會;他們的父母苦雖苦,但很容易超越上一代的成就。但現在的小孩,他們的大好機會都過去了,因此心理面臨很大的壓力,很難超越父母親的成就。

周添城的女兒就是這種結構壓力的受害者。「她高度自我期許,可是又達不到,所以很容易出差錯。」女兒上高中後,非常不快樂,每次回家總是悶悶不樂。周添城事後推敲,可能的原因是,她因為恐懼聯考,推甄考上衛理女中,但她國中好友有兩位考上北一女、中山女中,她開始感到念私校是個錯誤。


周添城有一次意外發現女兒在書信中寫道:「我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,我會成為爸爸的負擔。」女兒也擔心:「爸爸給我很多壓力,我一輩子永遠都達不到爸爸的樣子。」


她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。最近她才對父親吐露多年來的心聲,「爸爸你說你不在乎,我壓力其實很大,你越說不在乎,我知道,你其實是很在乎的。」他的女兒越來越不放過自己,不斷地比較、自責,內心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漩渦。


循環,她暴食完後又會摳喉催吐  很折磨


厭食症患者,雖然身體極度瘦削,但對身體有很扭曲的認知,一直覺得自己過胖。他們承擔很大的壓力,逼自己不要吃,但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失控,就相反的產生暴食(Bulimia)。周添城女兒發病後,也會暴食,常常半夜偷偷一口氣把冰箱的東西吃光,但一暴食,她又產生罪惡內疚,會摳喉催吐,反覆折騰自己。


周添城不解地說:「七年了,她到底怎麼吃東西還是一個謎。」


他做了最壞打算。「我想她也許今後沒辦法獨立過日子,那就爸爸陪伴一輩子,最差也不過是這樣。」以前太太會擔心女兒如果長大嫁不出去,怎麼辦?周添城就開玩笑說:「那不是很好嗎,可以一輩子陪女兒。」女兒生病後,他就以陪伴女兒一輩子的心情,篤定的走下去。


女兒住院第二天,周添城照樣到學校上班。一個禮拜後女兒出院,回家跟媽媽在一起卻出了問題。女兒有厭食症時,吃飯時就盯著媽媽看,「問媽媽,你怎麼不吃啊,你怎麼吃那麼少?」一定要媽媽吃一口她才吃一口。女兒發病,媽媽情緒也很低落,一頓飯讓母女兩人都束手無策。


「我是家裡唯一經濟來源,我不能不上班,為了女兒不上班,我想不出什麼道理。」但,她們母女不能單獨相處,尤其不能單獨吃飯。所以,女兒出院後整整有半年時間,當時擔任中興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周添城,就開始帶著女兒上班。


當時他有四個助教,周添城從第一天開始,就沒有隱瞞女兒病況。「
我把它當做很正常的事,就好像我們會胃痛、腸胃炎;我女兒現在生病,別人可能是器官生病,她是心理生病,」他認為沒有幸與不幸的分別,「我從不覺得這裡天譴、惡疾,或是奇恥大辱。生病,是生命中必然之事,遇到了,就去面對。」

周添城上課時,女兒就在辦公室畫圖、織毛線。吃飯時間一到,他就拜託助教帶女兒去吃飯,幫助她更加融入常人生活。他的助教表示,那時他女兒常畫房子、爸爸及花朵的造型,用色大膽活潑,「周老師常把這些畫、卡片,貼在辦公室欣賞,看得出來他非常珍愛女兒的畫作。」


周添城那半年,不管走到哪,都一定帶著女兒,一度,他還安排女兒遠赴澳洲參加活動。他希望女兒放過自己,他就必須先學習
「放手」。「我就是弄很多活動,讓她有點事做,不讓她陷入那個情境中。後來我發現,你可能無法癒治她,只能陪伴她。」榮總醫師認為,周添城的女兒需要一個「結構」,需要建構一套外在結構,及一套內心的價值結構。他再問醫生該怎麼做,做什麼?醫生思索很久之後,只說出兩個字:「陪伴。」至於要陪多久,醫生也擺擺手,不知道!

危機,夫妻對女兒態度歧異     緣分盡


周添城對女兒的病情採取「輕描淡寫」、「舉重若輕」的態度,但他太太卻主張積極介入性醫治,兩人對醫療方式的歧異,慢慢導致婚姻危機。


女兒衛理休學後,隔年重考到華岡藝校,一學期念完,就吵著要出國,「事嶀解,她就是不滿台灣社會對華岡的評價。」最後,周添城找到紐西蘭好友的寄宿家庭,在醫生的支持下,讓女兒出國念書,徹底離開令她崩潰的熟悉環境。沒想到,這項決定的代價,是讓他們維持二十多年的婚姻以離婚收場。

把握當下吧~


托爾斯泰寫在《安娜‧卡列尼娜》的第一句話
:「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,但不幸的家庭卻各自有各自的故事。」周添城對婚姻不願多談,他無意傷害前妻。他只有回想著,以前他們的生活平凡而滿足。每年全家都會出國遊玩,十幾年下來,幾乎玩遍世界各地,那是他最感幸福的日子。「以前我的生活非常穩定,像列車運行在軌道一樣規律,我的同事朋友都非常羨慕我有個美好的家庭。的確,我也很滿足。如果女兒沒有生病,相信我的人生到現在一定還是一樣。」

「我們三人的毛病是彼此過分互相依賴,依賴到很難分開。當女兒生病,我們三個人就變得不能在一起。」他送女兒出國後,回到家裡不到五天,他就留了一封信,主動要求和妻子離婚,把所有家當留下,獨自一人搬出去住。


他像計畫好般,從看房子到租房子,身邊朋友沒有一個人知道,周添城希望人生也能重新開始。搬進去住的第一天早上,他從床上醒來,房間裡空蕩蕩灑滿晨光,「我腦海裡,忽然出現四個字:
妻—離—女—散。我家沒了,太太也沒了,女兒也沒了,我在想,奇怪,我前半生不是過得非常順,幸福不就是這樣子嗎,但幸福怎麼一夕間就沒有了?」他自語著,你自以為你擁有的美好,別人羨慕你的幸福,一覺醒了什麼都沒有了。

在人前,周添城一樣教書研究,維持過去生活樣貌,只是,從外面回到「家裡」,一切都變了。唯一一點不同的是,他默默抹下結婚訂情的白銀戒指,象徵告別婚姻,回到單身狀態。周添城體惜妻子心情說:「她一定怨我,直到現在,她都認為我對她做了最大的背叛。」


家庭、事業、婚姻出這麼多問題,周添城了悟,「人生裡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事先選擇的,我不願稱無奈,我高中念很多存在主義,有句話我記到現在,人生的意義、價值在過程不在終點。」


這幾年,周添城慢慢體會
聖嚴法師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的處世智慧,他認為,同樣一件事原本就有很多角度可以想,可以不斷「轉念」,將煩惱化成積極的力量。「就像看到人沒穿鞋子,悲觀的人就覺得永遠沒機會,但樂觀的人就會看到其中無限商機一樣。」

「我認為天塌下來還可以過日子!」這幾年,周添城讓女兒遠赴紐西蘭,獨立生活,差一點就完成大學學業,「我採取放任的方式,對待我女兒,我認為要給她空間,也許有一天,她在心智上面開竅了,建構出自己的力量,走出內心的風暴。」有一次,他看見女兒在剪報,主動對他說,她曾看到一項報導,有憂鬱症的人剪報,蒐集分類各種資訊有助於病情,心情可以平靜。「她一邊剪一邊唱歌,非常快樂的樣子,我好高興女兒自己找到自救的方式。」


這次住院,也是他女兒先覺得自己不對勁,主動要求的,「過去她都是被迫進醫院,這是她第一次,這次自己提,顯然是自己也尋找支援體系。」往好處想,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開始。


周添城經歷過人生的順景,也體嘗了意外的逆境,問他,此刻,最大的體悟是什麼?


他毫不遲疑地說:我
五十歲後開始學「做人」。「我又重新學做兒子,」他的父親今年八十歲,母親七十七歲,自從結婚後自組小家庭,周添城就離開父母,直到去年才把爸媽接過來同住,「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。」

在這時候,親情的溫暖顯得特別珍貴。除了學做人家的兒子,他現在還學做人家的老闆、學做人家的部屬,「擔任景文校長,有董事會、董事長監督,我像是個專業經理人,我要學習管理一個營業額十億、四百多位員工的機構。」

「也許,我們人生的劇本老早就寫好了,差別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,但不妨礙我們盡其在我。」


榮總後方有一個隧道,連結醫院和陽明大學
,在冬颱來襲的週末午後,周添城走在長長的隧道裡。走著走著,他忽然回憶起,以前他們一家人假日常來軍艦岩、水管路步道……這些天母、北投山區出遊。十幾年前,全家人爬山時常經過這個隧道,雖然當時那麼簡陋黑暗,卻充滿美好的歡顏笑語。這次再來,隧道早已修繕得光潔透亮,但已是一人獨行。

遠遠近近的水聲,迴響在空洞的隧道。隧道口,大雨兜頭而來,天空裡,飛雲疾走。周添城體驗著,生命裡總有意外,像原本夏季該來的颱風也可能等到冬天才颳過來。


50歲重新學做人 - 周添城
 

非常好的文章,一定要仔細讀完 ......
 
 人生不就如此嗎?沒有永遠的美好,或低潮......
 
50歲時,你可能有成功的事業、美滿的家庭、恩愛的夫妻和上進的子女,你盱衡自己成就,可能覺得躊躇滿志。但在這時候,不經意的一股巨浪打來,把這些像沙灘腳步般,一下子沖刷淨盡。50歲的你,能夠怎麼面對?

這幾年,景文技術學院校長周添城的遭遇,就像榮民總醫院思源樓後方的走廊,刻意設計得曲曲折折,讓人走不完似的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,這個日子,在周添城的生命中,就像利器刻在心房上,一輩子都無法磨去。



「完了完了!女兒出事了,她崩潰了!」
那天他人在上海,正準備參加一場產經會議。他進了旅館房間,依照平常的習慣,先給台北的家打電話報平安。沒想到電話一接通,傳來的竟是他太太急促、恐慌的聲音。
 
「那個日子,我永遠記得。」周添城回憶起七年前的這一段,時間數字幾乎是不加思索,脫口而出,顯示這一天對他生命的意義。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獨生女,一個在上海的父親、一個在台北不知所措的母親,從此陷在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演進,三個人的命運綁在一起。

那天,周添城念衛理女中高一的女兒放假回家,整個人變得很瘦很瘦。那次,媽媽試探問她在學校到底有沒有吃飯。她聽了這一句話,精神像忽然解除武裝一般,哭著說,
進衛理這兩個月,一粒米都沒吃。經過後來醫生的診斷,他才知道她得到精神官能症其中的厭食症(Anorexia),而當時在電話中,他並沒有意識到,這將是與生命搏鬥的第一聲號角。

之前,她女兒每次回家,在餐桌應付一下,假裝吃飯。女兒越來越瘦,周添城一開始不以為意,認為這個年紀的女孩都在乎身材,不吃飯應該不是太嚴重。他在上海心頭還問:「有這麼嚴重嗎?」只知道太太已經掛了號,要帶女兒去看醫生。隔天他按照計畫,仍然把會議主持完。


十一月十三日,周添城從上海飛回台灣,「我一下飛機就趕去榮總,說實話,我第一眼看到女兒,我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,」周添城低下頭,頓了一下,略帶哽咽說:「這是我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形象。」


他看到身高一六七公分的女兒好瘦,和他之前的印象完全不同,事後才知道她只剩三十八公斤。女兒看到爸爸第一句話呼救說:「爸爸我好餓!」對於醫院,周添城當然知道是病人來看病的地方,眼前瘦成皮包骨的女兒,他知道他面臨的是一件嚴重的大事。


呼救,女兒說好餓卻害怕食物    心好痛


周添城回想著,女兒出生時,他正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。白天在校做研究,晚上回家逗女兒為樂,半夜爬起來幫女兒換尿片、餵奶,享受初為人父的喜悅。而現在,眼前的女兒是連一口飯都吃不下,做為父親如何不心痛?


「我們剛看完醫生,坐在板凳上等著領藥,醫院裡來來去去很多人。她不斷發抖,我說,爸爸好久都沒有抱妳了,我趕緊抱起她……」他的眼神黯淡下來,不自覺環抱起雙手,「真的,我說,我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感受就是這樣。這一抱,我真的覺得忽略了我女兒,」他喉音沙啞,露出中年男人的哀傷神情,「忽略」兩字說得尤其懊悔,「我抱起女兒,她坐在我大腿上,我的大腿竟然會痛,我沒有想到,她瘦得骨頭尖到……坐在我腿上,我竟然感到非常痛,我就是痛,這是
心痛!」

周添城趕緊帶女兒到醫院餐廳,原本這段兩分鐘就走得完的路,他們卻走了彷彿一個世紀之久。他想到,以前女兒走路那麼喜歡挽著他的手,像一對情侶般,而現在,才兩、三個月不見,他卻只能摟著女兒纖弱得像衣架的背骨。


父女相扶,拖著腳步,找來找去,都沒有什麼可吃的,最後好不容易點了碗熱湯麵,想陪女兒吃。「沒想到,麵端來了,她看著湯麵,就怕起來,她很餓,看得到,吃不下,沒辦法吃。」盯著冒著煙的湯麵,筷子、湯匙始終沒有人動,父女相對無言。


他只好開車載女兒回家,焦急的媽媽又泡了麵給她,「這時候,我又看到第二幕我這輩子忘不了的景象:那碗麵一端出來,她一害怕,鑽到餐桌子底下,縮成一團發抖,嘴裡嚷著,我不能吃!不能吃!好像那碗麵是什麼怪物。」周添城帶著不可思議的神情,搖搖頭說:「我真的不能想像。」


第二天,周添城在學校開始尋求社工系同事的協助。中午時,太太一通電話打到學校,「不行了!不行了!女兒躲到桌子底下不出來,
她說,看到一隻蟑螂在跟她說話。」他的女兒開始產生幻聽跟幻影。女兒對爸爸說,那隻蟑螂不斷譏笑她「妳太胖了!」或批評她「你不行了,你好差!」一直到現在,那隻蟑螂,每每在她女兒狀況不好時,跳出來指控她,「蟑螂已經變成她的惡魔!」

四天內,女兒發生三幕怵目驚心的變化,原本對住院抱持觀望態度的周添城,發現女兒精神達到高度緊張的臨界點,再也不能等了,他接受專業醫生建議,積極安排女兒住院。「住院,我原本以為是普通病房,一進去才發現是精神樓03病房。啊!這時候我才搞清楚我女兒是要住這種病房。你懂嗎?這種病房,用最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精神病院。」


他還沒細想那幾天的事,就忙著填問卷、辦手續,等一切妥當了,已經入夜。周添城在醫院陪女兒度過第一個夜晚,女兒在吃藥打針後昏昏睡去,他聽著女兒均勻的鼻息,有了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。


周添城在七年後,重回到榮總的現場。他穿過思源樓後方曲折的長廊,來到長廊的盡頭,盡頭一座電梯專門用來通往另一個世界——
榮總精神樓。

七年,從03到02    路迢遙


周添城站在電梯口,停頓一下。電梯旁的牌子寫著「02成年」、「03青少年」、「04老年」幾個字。十一月底,他的女兒才從「02」病房出院。周添城看了這些數字,感嘆地說道:「想想,女兒第一次來這住03病房,七年過去了,她已經由青少年病房轉到成年病房了。」

從四十歲到五十歲,是一個男人的黃金年代
。周添城和每一位普通男人一樣,事業、家庭、婚姻、子女,環繞他,也環繞每一個人。
 
一九八五年,周添城從比利時魯汶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後,就回母校中興大學(編按:中興大學台北校區現改制為台北大學)經濟系教書,短短不到六年,他從教授、所長一路做到系主任,人生順利得像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。

有整整十年,學產業經濟的他,每晚回家後埋首書堆,忘情地「著書立說」;每年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,並受邀到國外參與研討會。那是他最志得意滿的高峰時期。一九九七年年底,他還預備競逐當時中興法商學院院長一職。


而就在院長投票,可能帶他登上人生另一個高峰的前夕,女兒的發病,意外地把他絆住了。


「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是這種病?」
周添城沒有答案。「但她媽媽覺得這就是神經病,她會問,為什麼我們生一個神經病的孩子呢?我覺得機率是存在的,現在人越來越多心靈問題。」

心理醫師王浩威表示,
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幸,他們處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以後進入的高原期,不像他們的父母輩有很多機會;他們的父母苦雖苦,但很容易超越上一代的成就。但現在的小孩,他們的大好機會都過去了,因此心理面臨很大的壓力,很難超越父母親的成就。

周添城的女兒就是這種結構壓力的受害者。「她高度自我期許,可是又達不到,所以很容易出差錯。」女兒上高中後,非常不快樂,每次回家總是悶悶不樂。周添城事後推敲,可能的原因是,她因為恐懼聯考,推甄考上衛理女中,但她國中好友有兩位考上北一女、中山女中,她開始感到念私校是個錯誤。


周添城有一次意外發現女兒在書信中寫道:「我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,我會成為爸爸的負擔。」女兒也擔心:「爸爸給我很多壓力,我一輩子永遠都達不到爸爸的樣子。」


她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。最近她才對父親吐露多年來的心聲,「爸爸你說你不在乎,我壓力其實很大,你越說不在乎,我知道,你其實是很在乎的。」他的女兒越來越不放過自己,不斷地比較、自責,內心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漩渦。


循環,她暴食完後又會摳喉催吐  很折磨


厭食症患者,雖然身體極度瘦削,但對身體有很扭曲的認知,一直覺得自己過胖。他們承擔很大的壓力,逼自己不要吃,但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失控,就相反的產生暴食(Bulimia)。周添城女兒發病後,也會暴食,常常半夜偷偷一口氣把冰箱的東西吃光,但一暴食,她又產生罪惡內疚,會摳喉催吐,反覆折騰自己。


周添城不解地說:「七年了,她到底怎麼吃東西還是一個謎。」


他做了最壞打算。「我想她也許今後沒辦法獨立過日子,那就爸爸陪伴一輩子,最差也不過是這樣。」以前太太會擔心女兒如果長大嫁不出去,怎麼辦?周添城就開玩笑說:「那不是很好嗎,可以一輩子陪女兒。」女兒生病後,他就以陪伴女兒一輩子的心情,篤定的走下去。


女兒住院第二天,周添城照樣到學校上班。一個禮拜後女兒出院,回家跟媽媽在一起卻出了問題。女兒有厭食症時,吃飯時就盯著媽媽看,「問媽媽,你怎麼不吃啊,你怎麼吃那麼少?」一定要媽媽吃一口她才吃一口。女兒發病,媽媽情緒也很低落,一頓飯讓母女兩人都束手無策。


「我是家裡唯一經濟來源,我不能不上班,為了女兒不上班,我想不出什麼道理。」但,她們母女不能單獨相處,尤其不能單獨吃飯。所以,女兒出院後整整有半年時間,當時擔任中興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周添城,就開始帶著女兒上班。


當時他有四個助教,周添城從第一天開始,就沒有隱瞞女兒病況。「
我把它當做很正常的事,就好像我們會胃痛、腸胃炎;我女兒現在生病,別人可能是器官生病,她是心理生病,」他認為沒有幸與不幸的分別,「我從不覺得這裡天譴、惡疾,或是奇恥大辱。生病,是生命中必然之事,遇到了,就去面對。」

周添城上課時,女兒就在辦公室畫圖、織毛線。吃飯時間一到,他就拜託助教帶女兒去吃飯,幫助她更加融入常人生活。他的助教表示,那時他女兒常畫房子、爸爸及花朵的造型,用色大膽活潑,「周老師常把這些畫、卡片,貼在辦公室欣賞,看得出來他非常珍愛女兒的畫作。」


周添城那半年,不管走到哪,都一定帶著女兒,一度,他還安排女兒遠赴澳洲參加活動。他希望女兒放過自己,他就必須先學習
「放手」。「我就是弄很多活動,讓她有點事做,不讓她陷入那個情境中。後來我發現,你可能無法癒治她,只能陪伴她。」榮總醫師認為,周添城的女兒需要一個「結構」,需要建構一套外在結構,及一套內心的價值結構。他再問醫生該怎麼做,做什麼?醫生思索很久之後,只說出兩個字:「陪伴。」至於要陪多久,醫生也擺擺手,不知道!

危機,夫妻對女兒態度歧異     緣分盡


周添城對女兒的病情採取「輕描淡寫」、「舉重若輕」的態度,但他太太卻主張積極介入性醫治,兩人對醫療方式的歧異,慢慢導致婚姻危機。


女兒衛理休學後,隔年重考到華岡藝校,一學期念完,就吵著要出國,「事嶀解,她就是不滿台灣社會對華岡的評價。」最後,周添城找到紐西蘭好友的寄宿家庭,在醫生的支持下,讓女兒出國念書,徹底離開令她崩潰的熟悉環境。沒想到,這項決定的代價,是讓他們維持二十多年的婚姻以離婚收場。

把握當下吧~


托爾斯泰寫在《安娜‧卡列尼娜》的第一句話
:「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,但不幸的家庭卻各自有各自的故事。」周添城對婚姻不願多談,他無意傷害前妻。他只有回想著,以前他們的生活平凡而滿足。每年全家都會出國遊玩,十幾年下來,幾乎玩遍世界各地,那是他最感幸福的日子。「以前我的生活非常穩定,像列車運行在軌道一樣規律,我的同事朋友都非常羨慕我有個美好的家庭。的確,我也很滿足。如果女兒沒有生病,相信我的人生到現在一定還是一樣。」

「我們三人的毛病是彼此過分互相依賴,依賴到很難分開。當女兒生病,我們三個人就變得不能在一起。」他送女兒出國後,回到家裡不到五天,他就留了一封信,主動要求和妻子離婚,把所有家當留下,獨自一人搬出去住。


他像計畫好般,從看房子到租房子,身邊朋友沒有一個人知道,周添城希望人生也能重新開始。搬進去住的第一天早上,他從床上醒來,房間裡空蕩蕩灑滿晨光,「我腦海裡,忽然出現四個字:
妻—離—女—散。我家沒了,太太也沒了,女兒也沒了,我在想,奇怪,我前半生不是過得非常順,幸福不就是這樣子嗎,但幸福怎麼一夕間就沒有了?」他自語著,你自以為你擁有的美好,別人羨慕你的幸福,一覺醒了什麼都沒有了。

在人前,周添城一樣教書研究,維持過去生活樣貌,只是,從外面回到「家裡」,一切都變了。唯一一點不同的是,他默默抹下結婚訂情的白銀戒指,象徵告別婚姻,回到單身狀態。周添城體惜妻子心情說:「她一定怨我,直到現在,她都認為我對她做了最大的背叛。」


家庭、事業、婚姻出這麼多問題,周添城了悟,「人生裡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事先選擇的,我不願稱無奈,我高中念很多存在主義,有句話我記到現在,人生的意義、價值在過程不在終點。」


這幾年,周添城慢慢體會
聖嚴法師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的處世智慧,他認為,同樣一件事原本就有很多角度可以想,可以不斷「轉念」,將煩惱化成積極的力量。「就像看到人沒穿鞋子,悲觀的人就覺得永遠沒機會,但樂觀的人就會看到其中無限商機一樣。」

「我認為天塌下來還可以過日子!」這幾年,周添城讓女兒遠赴紐西蘭,獨立生活,差一點就完成大學學業,「我採取放任的方式,對待我女兒,我認為要給她空間,也許有一天,她在心智上面開竅了,建構出自己的力量,走出內心的風暴。」有一次,他看見女兒在剪報,主動對他說,她曾看到一項報導,有憂鬱症的人剪報,蒐集分類各種資訊有助於病情,心情可以平靜。「她一邊剪一邊唱歌,非常快樂的樣子,我好高興女兒自己找到自救的方式。」


這次住院,也是他女兒先覺得自己不對勁,主動要求的,「過去她都是被迫進醫院,這是她第一次,這次自己提,顯然是自己也尋找支援體系。」往好處想,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開始。


周添城經歷過人生的順景,也體嘗了意外的逆境,問他,此刻,最大的體悟是什麼?


他毫不遲疑地說:我
五十歲後開始學「做人」。「我又重新學做兒子,」他的父親今年八十歲,母親七十七歲,自從結婚後自組小家庭,周添城就離開父母,直到去年才把爸媽接過來同住,「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。」

在這時候,親情的溫暖顯得特別珍貴。除了學做人家的兒子,他現在還學做人家的老闆、學做人家的部屬,「擔任景文校長,有董事會、董事長監督,我像是個專業經理人,我要學習管理一個營業額十億、四百多位員工的機構。」

「也許,我們人生的劇本老早就寫好了,差別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,但不妨礙我們盡其在我。」


榮總後方有一個隧道,連結醫院和陽明大學
,在冬颱來襲的週末午後,周添城走在長長的隧道裡。走著走著,他忽然回憶起,以前他們一家人假日常來軍艦岩、水管路步道……這些天母、北投山區出遊。十幾年前,全家人爬山時常經過這個隧道,雖然當時那麼簡陋黑暗,卻充滿美好的歡顏笑語。這次再來,隧道早已修繕得光潔透亮,但已是一人獨行。

遠遠近近的水聲,迴響在空洞的隧道。隧道口,大雨兜頭而來,天空裡,飛雲疾走。周添城體驗著,生命裡總有意外,像原本夏季該來的颱風也可能等到冬天才颳過來。

50歲時,你可能有成功的事業、美滿的家庭、恩愛的夫妻和上進的子女,你盱衡自己成就,可能覺得躊躇滿志。但在這時候,不經意的一股巨浪打來,把這些像沙灘腳步般,一下子沖刷淨盡。50歲的你,能夠怎麼面對?

這幾年,景文技術學院校長周添城的遭遇,就像榮民總醫院思源樓後方的走廊,刻意設計得曲曲折折,讓人走不完似的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,這個日子,在周添城的生命中,就像利器刻在心房上,一輩子都無法磨去。



「完了完了!女兒出事了,她崩潰了!」
那天他人在上海,正準備參加一場產經會議。他進了旅館房間,依照平常的習慣,先給台北的家打電話報平安。沒想到電話一接通,傳來的竟是他太太急促、恐慌的聲音。
 
「那個日子,我永遠記得。」周添城回憶起七年前的這一段,時間數字幾乎是不加思索,脫口而出,顯示這一天對他生命的意義。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獨生女,一個在上海的父親、一個在台北不知所措的母親,從此陷在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演進,三個人的命運綁在一起。

那天,周添城念衛理女中高一的女兒放假回家,整個人變得很瘦很瘦。那次,媽媽試探問她在學校到底有沒有吃飯。她聽了這一句話,精神像忽然解除武裝一般,哭著說,
進衛理這兩個月,一粒米都沒吃。經過後來醫生的診斷,他才知道她得到精神官能症其中的厭食症(Anorexia),而當時在電話中,他並沒有意識到,這將是與生命搏鬥的第一聲號角。

之前,她女兒每次回家,在餐桌應付一下,假裝吃飯。女兒越來越瘦,周添城一開始不以為意,認為這個年紀的女孩都在乎身材,不吃飯應該不是太嚴重。他在上海心頭還問:「有這麼嚴重嗎?」只知道太太已經掛了號,要帶女兒去看醫生。隔天他按照計畫,仍然把會議主持完。


十一月十三日,周添城從上海飛回台灣,「我一下飛機就趕去榮總,說實話,我第一眼看到女兒,我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,」周添城低下頭,頓了一下,略帶哽咽說:「這是我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形象。」

他看到身高一六七公分的女兒好瘦,和他之前的印象完全不同,事後才知道她只剩三十八公斤。女兒看到爸爸第一句話呼救說:「爸爸我好餓!」對於醫院,周添城當然知道是病人來看病的地方,眼前瘦成皮包骨的女兒,他知道他面臨的是一件嚴重的大事。


呼救,女兒說好餓卻害怕食物    心好痛


周添城回想著,女兒出生時,他正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。白天在校做研究,晚上回家逗女兒為樂,半夜爬起來幫女兒換尿片、餵奶,享受初為人父的喜悅。而現在,眼前的女兒是連一口飯都吃不下,做為父親如何不心痛?


「我們剛看完醫生,坐在板凳上等著領藥,醫院裡來來去去很多人。她不斷發抖,我說,爸爸好久都沒有抱妳了,我趕緊抱起她……」他的眼神黯淡下來,不自覺環抱起雙手,「真的,我說,我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感受就是這樣。這一抱,我真的覺得忽略了我女兒,」他喉音沙啞,露出中年男人的哀傷神情,「忽略」兩字說得尤其懊悔,「我抱起女兒,她坐在我大腿上,我的大腿竟然會痛,我沒有想到,她瘦得骨頭尖到……坐在我腿上,我竟然感到非常痛,我就是痛,這是心痛!」

周添城趕緊帶女兒到醫院餐廳,原本這段兩分鐘就走得完的路,他們卻走了彷彿一個世紀之久。他想到,以前女兒走路那麼喜歡挽著他的手,像一對情侶般,而現在,才兩、三個月不見,他卻只能摟著女兒纖弱得像衣架的背骨。


父女相扶,拖著腳步,找來找去,都沒有什麼可吃的,最後好不容易點了碗熱湯麵,想陪女兒吃。「沒想到,麵端來了,她看著湯麵,就怕起來,她很餓,看得到,吃不下,沒辦法吃。」盯著冒著煙的湯麵,筷子、湯匙始終沒有人動,父女相對無言。


他只好開車載女兒回家,焦急的媽媽又泡了麵給她,「這時候,我又看到第二幕我這輩子忘不了的景象:那碗麵一端出來,她一害怕,鑽到餐桌子底下,縮成一團發抖,嘴裡嚷著,我不能吃!不能吃!好像那碗麵是什麼怪物。」周添城帶著不可思議的神情,搖搖頭說:「我真的不能想像。」


第二天,周添城在學校開始尋求社工系同事的協助。中午時,太太一通電話打到學校,「不行了!不行了!女兒躲到桌子底下不出來,
她說,看到一隻蟑螂在跟她說話。」他的女兒開始產生幻聽跟幻影。女兒對爸爸說,那隻蟑螂不斷譏笑她「妳太胖了!」或批評她「你不行了,你好差!」一直到現在,那隻蟑螂,每每在她女兒狀況不好時,跳出來指控她,「蟑螂已經變成她的惡魔!」
四天內,女兒發生三幕怵目驚心的變化,原本對住院抱持觀望態度的周添城,發現女兒精神達到高度緊張的臨界點,再也不能等了,他接受專業醫生建議,積極安排女兒住院。「住院,我原本以為是普通病房,一進去才發現是精神樓03病房。啊!這時候我才搞清楚我女兒是要住這種病房。你懂嗎?這種病房,用最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精神病院。」

他還沒細想那幾天的事,就忙著填問卷、辦手續,等一切妥當了,已經入夜。周添城在醫院陪女兒度過第一個夜晚,女兒在吃藥打針後昏昏睡去,他聽著女兒均勻的鼻息,有了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。


周添城在七年後,重回到榮總的現場。他穿過思源樓後方曲折的長廊,來到長廊的盡頭,盡頭一座電梯專門用來通往另一個世界——
榮總精神樓。

七年,從03到02    路迢遙


周添城站在電梯口,停頓一下。電梯旁的牌子寫著「02成年」、「03青少年」、「04老年」幾個字。十一月底,他的女兒才從「02」病房出院。周添城看了這些數字,感嘆地說道:「想想,女兒第一次來這住03病房,七年過去了,她已經由青少年病房轉到成年病房了。」

從四十歲到五十歲,是一個男人的黃金年代
。周添城和每一位普通男人一樣,事業、家庭、婚姻、子女,環繞他,也環繞每一個人。
 
一九八五年,周添城從比利時魯汶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後,就回母校中興大學(編按:中興大學台北校區現改制為台北大學)經濟系教書,短短不到六年,他從教授、所長一路做到系主任,人生順利得像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。

有整整十年,學產業經濟的他,每晚回家後埋首書堆,忘情地「著書立說」;每年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,並受邀到國外參與研討會。那是他最志得意滿的高峰時期。一九九七年年底,他還預備競逐當時中興法商學院院長一職。


而就在院長投票,可能帶他登上人生另一個高峰的前夕,女兒的發病,意外地把他絆住了。


「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是這種病?」
周添城沒有答案。「但她媽媽覺得這就是神經病,她會問,為什麼我們生一個神經病的孩子呢?我覺得機率是存在的,現在人越來越多心靈問題。」
心理醫師王浩威表示,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幸,他們處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以後進入的高原期,不像他們的父母輩有很多機會;他們的父母苦雖苦,但很容易超越上一代的成就。但現在的小孩,他們的大好機會都過去了,因此心理面臨很大的壓力,很難超越父母親的成就。

周添城的女兒就是這種結構壓力的受害者。「她高度自我期許,可是又達不到,所以很容易出差錯。」女兒上高中後,非常不快樂,每次回家總是悶悶不樂。周添城事後推敲,可能的原因是,她因為恐懼聯考,推甄考上衛理女中,但她國中好友有兩位考上北一女、中山女中,她開始感到念私校是個錯誤。


周添城有一次意外發現女兒在書信中寫道:「我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,我會成為爸爸的負擔。」女兒也擔心:「爸爸給我很多壓力,我一輩子永遠都達不到爸爸的樣子。」


她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。最近她才對父親吐露多年來的心聲,「爸爸你說你不在乎,我壓力其實很大,你越說不在乎,我知道,你其實是很在乎的。」他的女兒越來越不放過自己,不斷地比較、自責,內心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漩渦。


循環,她暴食完後又會摳喉催吐  很折磨


厭食症患者,雖然身體極度瘦削,但對身體有很扭曲的認知,一直覺得自己過胖。他們承擔很大的壓力,逼自己不要吃,但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失控,就相反的產生暴食(Bulimia)。周添城女兒發病後,也會暴食,常常半夜偷偷一口氣把冰箱的東西吃光,但一暴食,她又產生罪惡內疚,會摳喉催吐,反覆折騰自己。


厭食症患者,雖然身體極度瘦削,但對身體有很扭曲的認知,一直覺得自己過胖。他們承擔很大的壓力,逼自己不要吃,但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失控,就相反的產生暴食(Bulimia)。周添城女兒發病後,也會暴食,常常半夜偷偷一口氣把冰箱的東西吃光,但一暴食,她又產生罪惡內疚,會摳喉催吐,反覆折騰自己。

周添城不解地說:「七年了,她到底怎麼吃東西還是一個謎。」


他做了最壞打算。「我想她也許今後沒辦法獨立過日子,那就爸爸陪伴一輩子,最差也不過是這樣。」以前太太會擔心女兒如果長大嫁不出去,怎麼辦?周添城就開玩笑說:「那不是很好嗎,可以一輩子陪女兒。」女兒生病後,他就以陪伴女兒一輩子的心情,篤定的走下去。


女兒住院第二天,周添城照樣到學校上班。一個禮拜後女兒出院,回家跟媽媽在一起卻出了問題。女兒有厭食症時,吃飯時就盯著媽媽看,「問媽媽,你怎麼不吃啊,你怎麼吃那麼少?」一定要媽媽吃一口她才吃一口。女兒發病,媽媽情緒也很低落,一頓飯讓母女兩人都束手無策。


「我是家裡唯一經濟來源,我不能不上班,為了女兒不上班,我想不出什麼道理。」但,她們母女不能單獨相處,尤其不能單獨吃飯。所以,女兒出院後整整有半年時間,當時擔任中興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周添城,就開始帶著女兒上班。


當時他有四個助教,周添城從第一天開始,就沒有隱瞞女兒病況。「
我把它當做很正常的事,就好像我們會胃痛、腸胃炎;我女兒現在生病,別人可能是器官生病,她是心理生病,」他認為沒有幸與不幸的分別,「我從不覺得這裡天譴、惡疾,或是奇恥大辱。生病,是生命中必然之事,遇到了,就去面對。」

周添城上課時,女兒就在辦公室畫圖、織毛線。吃飯時間一到,他就拜託助教帶女兒去吃飯,幫助她更加融入常人生活。他的助教表示,那時他女兒常畫房子、爸爸及花朵的造型,用色大膽活潑,「周老師常把這些畫、卡片,貼在辦公室欣賞,看得出來他非常珍愛女兒的畫作。」


周添城那半年,不管走到哪,都一定帶著女兒,一度,他還安排女兒遠赴澳洲參加活動。他希望女兒放過自己,他就必須先學習
「放手」。「我就是弄很多活動,讓她有點事做,不讓她陷入那個情境中。後來我發現,你可能無法癒治她,只能陪伴她。」榮總醫師認為,周添城的女兒需要一個「結構」,需要建構一套外在結構,及一套內心的價值結構。他再問醫生該怎麼做,做什麼?醫生思索很久之後,只說出兩個字:「陪伴。」至於要陪多久,醫生也擺擺手,不知道!

危機,夫妻對女兒態度歧異     緣分盡


睡覺枕頭的正確位置

知道飯店床上為何要準備四個枕頭了嗎?
我從來沒想到睡覺也會睡錯!
新竹縣男子彭瑞德常年右臂痠痛,看了無數骨科,始終未能根治。
直到轉介神經外科,才發現他從小至今睡覺時枕頭沒枕對位置,以致原本應微呈S型的脊椎變成直直的,只好緊急開刀置 換鈦合金脊椎。

卅九歲的彭瑞德,是新埔鎮香火鼎盛的三聖宮宮主,從小習慣枕頭只墊到後腦勺的一半不覺有什麼不舒服。多年前他開始感到右上臂緊繃痠痛,到骨科就醫照X光都正常,醫生大都開給他肌肉鬆弛劑或止痛藥,並勸他不要熬夜或提重物。
「以前痠痛約三個月發作一次,去年起頻率增高,今年四月起甚至痠、痛、麻到受不了,不能開車了」
彭瑞德說,他遍訪骨科醫師,止痛藥完全無效,懷疑是否骨頭里長了什麼壞東西。
直到竹北東元醫院骨科醫師楊迪山為他照核磁共振,發現他的脊椎第五節頸椎處神經變得像紙片一般薄,整條脊椎的形狀是直的,緊急轉介到神經外科治療。
他不解病因,還對醫生說,「可能是我原本當憲兵,每天都站很直,所以脊椎很直」上月當他再請苗栗頭份為恭醫院副院長王超然檢查時,才剛躺下,醫護人員就發現他枕頭只枕一半,整個脖子部分空空的沒依靠。
「我都是這樣睡的啊!」他不以為。
但醫生說,白天站立時頸椎承受的壓力,到晚上睡覺還是沒放鬆,經年累月下來,第五節頸椎壓迫到神經,以致反射到右上臂才會痛苦難當。
王超然為他手術,取出第五節變形的頸椎,置換鈦合金材質的新頸椎,終於解決他多年的痛苦;如果能早些發現,可以藉助復健治療而復原。
短期可能痠痛不舒服,長期則難逃挨刀大手術。
新竹市復健科診所醫師張辰光表示,睡眠時如何正確的墊枕頭非常重要,枕頭一定要墊到脖子處。
民眾可自我測試,當躺下時,下巴最低處若朝天,就表示枕頭太低,若下巴往下壓,即枕頭太高,下巴應該保持水平,才是舒服且正確的枕頭高度。
張辰光表示,睡眠佔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,姿勢不可不慎。
像有些家長以為讓孩子睡硬板床,骨頭才會長得正。其實人體臀部、腰部、肩膀三處的肉多少不同,硬板床會讓身體曲線處不能貼到床面,以致不能放鬆休息,不舒服也不健康。
他說,還有很多人習慣不墊枕頭,睡覺時頭會向後仰,頸椎承受的壓力比向前仰時還高出一倍,長期下來,一定會出問題。
至於枕頭的高低,年輕人可稍低,年紀大後要稍高些,因為頸椎的柔軟度會隨年齡改變,愈老愈僵硬,就需要更多的支持。
張辰光建議,平睡(仰姿)時,枕頭要剛好從整個頭部一直墊到脖子,不能墊到肩膀,更不能只墊到後腦一半之處,膝下最好安置一個小枕頭;側睡時高度要加高一倍,兩膝間也要夾個小枕頭;趴睡最好避免,因為頸椎會承受過大壓力;起床時則要記得先側姿,
手扶著起來,再下床,不要直接仰臥著就坐直起身。
他特別強調,不論姿勢再怎麼正確,固定太久都不宜,久了一定要換一換,睡覺要翻身,坐久要站起來動一動,脊椎才能保養好。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 主治醫生楊珮瑜也表示,睡姿不好往往引發頸肩肌肉痠痛或頭痛,嚴重者還會胸悶。

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

電玩遊戲有助紓緩疼痛

美國研究昨天指出,藉由像是電玩遊戲等,讓病人融入虛擬世界、分散注意力,似乎有助紓緩疼痛,甚至連不習慣玩電玩的年長者都能適用。
VR療法包含頭戴式顯示器的電玩遊戲。25名60歲及以上老人,隨機被指派到低度融入或是高度融入VR環境,採用「雪世界」的電玩遊戲。
研究人員使用熱傳模擬腰椎穿刺30秒2次,受試者在第1次沒有融入VR程式,第2次則有,再比較2者結果。
結果顯示,無論是高度還是低度融入VR程式,感官、情緒、認知上的疼痛都大為降低;高度融入止痛效果更好。
VR療法在美國部分燙傷中心受到採用,同時也應用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,如恐懼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。

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

一個人的經濟 大前研一~天下

 根據大前研一最新觀察,網路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,少子高齡化撼動了中老世代的人生觀。
在所得不增,市場縮小的成熟社會裡,消費者可以平日吃超商的便當,假日住高檔的五星級飯店,
一面追求精緻的享樂生活,一面精打細算地衡量物品的價值,
 解悶、獨樂、省時、療癒、限量成為熱賣的關鍵詞,形成貴的要獨特,便宜的要超值的消費觀。
對此從日本看台灣,不論是企業,還是個人,是否做好準備,迎接全新的「一個人的經濟」時代?
 
  買不起房子愈來愈晚婚
  
加上適婚年齡一直往後延,過去二十五歲左右是適婚年齡,後來變成三十歲,
現在甚至有35%的三十五歲男性還和父母同住,形成日本社會特有的「單身寄生族」,
但如果從經濟負擔的角度來看,也就不覺得奇怪了。
 過去男性的適婚年齡是二十八歲,女性是二十五歲,現在一直要拖到快四十歲才能定下來, 形成龐大的「單身族」,愈來愈多的一個人生活者依靠便利商店渡日,便利商店漸漸成為單身族的冰箱.

單身是所有世代最大的一種族群
 
 現在日本社會已經出現20歲單身,30歲單身,到了40歲還是單身的現象。
因為很多女性不婚,至於那些結婚的,到了50歲,有不少人卻決定離婚,加入龐大的單身族,
使得「一個人的經濟體」愈來愈大。到了60歲,很多已婚女性已經習慣工作狂的老公長年不在家,
當老公突然對她說:「現在我可以陪你了。」60歲的太太卻說:「不用了,謝謝,我寧可一個人
我不是你的女傭。」
老公退休日,就是夫妻離婚時,這就是60歲、70歲單身族增加的原因。
 70歲以後,配偶過世,又恢復單身,所以單身反而是20歲以上的世代最大的一種族群。


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必須培養20種嗜好   根據統計,每個人一生平均要渡過8萬小時的全職工作時光,大概相當40年的職場生涯
但是60歲退休後,平均再活20年,60歲到80歲,一年365天,天天都是星期天,
如果扣除睡覺、休息時間,每天還有12小時的休閒時光,換句話說,
剩下20年的平均餘命也相當於上班40,那麼要如何渡過8萬小時的日子?

根據我的研究,在20年健康時光,每個人至少需要20種不同的嗜好,日子才會充實精采


20種嗜好之中最好是10種室內,10種戶外,而5種可以獨樂,5種與朋友共樂,


這樣就能保有平衡人生,既有個人自由,又不離群索居
 
 
我所認識的高階主管,沒有一個人樂在退休生活中,因為他們年輕時都沒培養嗜好、沒事先規畫,
加上退休後沒資源、沒權勢,只能嘗盡人情冷暖。這就是人生的真相,
所以我主張退休前至少要養成20個嗜好,才能打發退休後「天天都是星期天」的人生。
 
高齡化 × 少子化 × 網路化加『宅經濟』
 
 至於高齡化、少子化、網路化三大趨勢會加深「宅經濟」。
也就是生活會變的愈來愈不需出門,每樣東西都可以宅配到家,房間就是一個人全部的生活空間,
社交生活愈來愈少。為了避免這種問題,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喜歡56人一起分租公寓,
共用客廳和廚房,但有自己獨自的房間,既可和室友同樂,也能享有完整的隱私權。
 

2011331日 出版